电力光缆
普通光缆
特殊光缆
联系方式
销售在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在线: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销售在线: 点
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在线: 点
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淘宝旺旺: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业务咨询:13739098636-熊经理
全国咨询热线:0731-89722718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浏览文章

亨通集团转型升级挺进蓝海

来源:本站原创  日期:2012年07月24日  查看:

  钱建林表示,亨通光电的国际化布局,不仅仅是伴随着产能的扩张,还伴随着技术的提升。产能的扩张,是为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量的保证;技术的提升,才是出击海外市场的质的保障。亨通将通过战略性的收购合资,借助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迅速形成国际产业规模效应,提升亨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形成竞争优势。

  “管理的规范化说到底就是制度化。”崔根良认为,亨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必须摆脱人管人的模式,实现制度管人。在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方面,亨通集团提出了“无功便是过”的评价标准。亨通合理的薪酬体系是建立在严格的责任制基础上的,而责任制的建立同样有赖于激励的支持。在考核制度方面,部门和个人的报酬必须与其工作绩效结合起来。在亨通,从总经理到生产一线的员工都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业绩有考核”,都受到制度的约束。

  正是凭着勇于创新的闯劲和韧劲,一个个技术难题相继攻破。亨通成功研发出高品质的光棒,一举打破一直被国外垄断的光棒制造技术,奠定了中国在世界光通信领域的地位和话语权,也奠定了亨通从生产型向生产研发型再到研发生产型企业转变的基础。

  七都镇心田湾工业区是亨通集团的发祥地。1991年,就是在这里,亨通集团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农机厂脱胎诞生,其前身是一家固定资产只有380万元的乡镇企业吴江光电通信线缆总厂。如今这里已成为亨通光电(600487,股吧)线缆产业园。

  亨通下一轮发展必须实现从量到质、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亨通不能再在准入门槛和附加值低的"红海"领域耗费宝贵的资源来过度竞争,而应自主创新,推进转型升级,走高端发展路线,开辟属于亨通的"蓝海"。

  科技创新固然是一个制造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但如果仅有科技创新,而没有其它支撑,也无法实现快速发展。亨通的创新除了重视科技,还贯穿于机制、制度、管理等诸多方面。

  实施人才战略。亨通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科技研发人才队伍,上百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连续多年来,亨通集团一方面大力引进本专科应届生,另一方面选派中高层人员参加国内外各种管理项目的培训。亨通还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机电专科学校合作,启动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工程,形成了校企人才合作的系统性管理,创新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定向委培面向企业需要的人才,每年实施后备人才的定向委培生100余人。

  科技创新之路没有尽头,除了在光纤领域持续进行创新之外,亨通还在特种电缆、海底光电复合缆以及材料等方面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谋求更多的突破。亨通光电总经理钱建林介绍说,亨通从常规的光缆到特种的光缆,从光缆产品到光纤拉丝的突破,从光纤拉丝的突破到现在光棒技术的突破,每一次都是一个重大的飞跃,正因为亨通光棒光纤光缆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才使亨通产业有了一个飞跃。

  2003年和2006年,亨通实现了两家企业在境内和境外的成功上市,为亨通搭建了产业经营与资本经营共同促进的发展平台,也确保了产业链整合、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然而,据行业协会统计,2010年,我国仍有75%左右的光纤预制棒依赖进口。长期以来其核心技术一直被日、美等国掌握,国内光棒市场90%以上产品依赖进口。光纤预制棒产能不足,早已成为制约我国光通信产业发展的瓶颈。就战略地位而言,光纤预制棒产业的发展程度事关民族光通信产业的振兴大计,也决定了我国光通信产业与国际先进巨头的技术差距。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扭转受制于人的局面。

  不创新就会落后被淘汰

  光通信产业链包括光纤预制棒、光纤和光缆三个生产环节。其中光纤预制棒的生产是第一环节,其技术含量最高。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国,光纤产量约占全球的1/3。在上述光通信产业链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是上游产品光纤预制棒。

  早在2003年8月,崔根良就在亨通集团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到2011年,亨通要向世界线缆行业前10名的目标迈进,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知名企业。

  未来,亨通还计划把触角扩展到发达国家市场,因为只有夺取了稳定的高端市场份额,才能真正成为全球领先的线缆企业。

  2009年,亨通开始海缆项目选址工作。海缆产品特性决定了它必须紧靠码头,生产线离码头越近越好。江苏的海门、启东、如东等港口有沙滩、滩涂,不适合近岸基础建设;项目组实地勘探了太仓、常熟候选地址,最终把常熟海虞选为亨通超高压海缆研发生产基地,生产区紧邻长江岸线,可建两个万吨级码头。

  关于亨通的“531”国际化战略目标,崔根良有非常简洁的注释:集团50%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集团总资本的30%为国际资本,10%的经营管理人员具备国际化的知识结构和背景。

  这不仅是简单的文字变换,而且是一家有追求的民营企业目标的提升,更是一位企业掌舵人永不停步的追求:将发展的目光从全国放到全球。

  与此同时,集团于2010年成功发行9亿元短期融资券,使亨通实现了股市、银行信贷和债市的全方位资本融资格局。这一切,都为亨通推进国际化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大门,一排大字映入眼帘:“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国际优秀企业”。这16个大字写在生产车间外墙面上端,引人注目。而在亨通刚起步的时候,这排字的内容是“挑战世界卓越品牌,致力振兴民族产业”。

  转型升级是亨通企业的常态

  不过,亨通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还将继续奋力转型,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转身。

  为加快这个项目的推进,亨通先后优化完善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江苏省光电传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载体的创新机制与体制,加大研发设施及研发费用的投入,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方式,在国内外广纳贤才,吸引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技术人才加盟,亨通成为了行业顶级人才的集聚高地。

  时间、实践同时验证了崔根良的正确抉择。近年来,亨通在海外的销售额以平均每年50%以上的幅度递增。今年以来,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实体经济面临下滑风险。但亨通集团销售形势仍然看好,1-4月光通信产品产销量同比增幅较大,并且增长点主要来自于国际市场。

  “亨通真正要在这个行业里做强,要发展下去,国际化是必走之路,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层面,必须要实施全球化战略。”讲这句话的时候,崔根良显得底气十足,因为对国际化战略,他早有谋划、早有思考、早有探索。

  由低向高转型,就是由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转型。创业初期,亨通起家的通信电缆是一个劳动密集、科技含量低的产品,而现在亨通已经突破国际技术壁垒,成功自主研发了高科技含量的光纤预制棒产品,成为中国光通信的领军企业。

  由产向研转变,就是由生产型向生产研发型,再向研发生产型转型。亨通经过近20年的努力拼搏,已经完成了由生产型向生产研发型的转变。而这正得益于亨通自主研发的多个自主知识产权产品,不仅一举填补国内产业空白,也在世界光通信领域内捍卫了中国创造的话语权。

  2008年底,崔根良在一次会上说:“亨通依托于通信、电力两个行业发展,光通信现已延伸到产业链最高端,拥有该领域发展的主动权。下一步要继续做强做大,就要把重点放到电力产业的发展上来。我国有1万多公里海岸线、6000多岛屿,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随着岛屿开发、国家海洋战略的实施,海缆市场潜力巨大,且220KV以上超高压缆几乎全部进口。亨通要在这个领域实现超越式发展,就不能走别人的老路,要整合集团资源,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加快进入超高压电缆、海缆、海光缆、光电复合海缆等产业高端领域”。

  调整产品结构。在加大自主研发创新的同时,亨通更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结构调整。根据“光进铜退”、三网融合等技术发展和市场应用趋势,亨通瞄准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应用新业务、新能源开发等国家产业导向,相继开发了数字通信电缆、程控电缆、轨道交通专用缆等特种电缆产品,并实现与华为、中兴等国内知名企业配套出口。亨通还开发生产风能电缆、光伏电缆、航空航天专用电缆、船用电缆、矿用电缆等系列特种线缆;同时针对国家加大岛屿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实施超高压深海电缆及深海光电复合缆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

  由单向全转型,亨通专注于线缆领域的发展,力争成为名副其实的线缆王国。目前,亨通已成为拥有3G、FTTx、新能源、汽车、船舶、电力、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楼宇通信、矿用、港口等11大系统全系列线缆解决方案的全球主力线缆供应商。

  加大创新投入。近年来,亨通集团投入大笔资金进行生产设备的工艺改造,并逐步加大了在科技软硬件上的同步投入:一方面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装备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如在1200万芯光纤拉丝扩能项目上,亨通通过核心设备和工艺的自主研发定制,与同样全套引进设备相比,生产效率提高30%,设备投资总额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加快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攻克了光通信传输领域最核心的技术,完成了光棒、光纤、光缆到光器件的完整产业链打造。近5年来,亨通集团将销售收入的3%用于投入研发,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个数字,远高于国内同行水平。

  亨通集团旗下的亨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斌讲了一个故事:亨通集团旗下一家公司要提拔1名副总,有3人竞聘,崔根良的亲侄子也在其中,这难免引发一些议论或猜测,但最终的结果却是,集团的一名大学生竞聘成功,当了副总,当时这个结果出乎很多人意料。“但崔董事长很支持这样做。”沈斌说,一方面他任人不唯亲让很多人信服,另一方面说明,亨通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已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机制。这个故事发生在几年前,但许多人却记忆犹新。

  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一座数万平米厂房的超高压海缆基地目前已完成大部分投资建设。其中,220KV超高压海底电缆、国内最高电压等级的光电复合海底缆、海底光缆等生产线已投入运营。同时,该项目500KV超高压交联立塔也已进入最后施工阶段。这座亚洲最高交联立塔建成投用后,将帮助亨通成为国内唯一从中低压电缆到超高压、从陆缆到海缆、从电力电缆到电力通信复合的全系列光电缆制造企业,并彻底改变我国220KV超高压电缆需要进口的局面。

  推进产学研合作。亨通集团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资源,早在2001年就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合作开办“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工程硕士班。近年来又相继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项目合作,开展新产品研制、完成核心装备开发,确保了低成本扩张;亨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多家高效或科研院所在亨通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

  国际化战略是亨通挺进“蓝海”最形象的写照:中国亨通航母,行进在一片蓝海之上,向着国际化的“531”目标前进这也是亨通仍在实施的一次转型升级:由本土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变。

  为打破国外技术封锁,为国家通信战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2006年,亨通集团下定决心进行光纤预制棒的自主研发。这个决定在前期受到了很大的阻力,不仅国内专家觉得困难很大,就连亨通内部管理层也有不同声音。此前,很多企业都进行过光纤预制棒的研发,但由于技术封锁等各种问题的存在,均以失败告终。而那些声称推出自主光纤预制棒的企业,其实大部分还是采用国外的技术,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研发。但是亨通集团董事长崔根良却毫不动摇,“创新有时就得有种冒险精神,有股闯劲和韧劲。”崔根良表示,“对于亨通来说,放弃光棒研发,就要永远受制于人;继续研发,也要面临很大的风险。虽然面对着很多企业的失败,我们没有退缩,只能放手一搏。”

  20年的跨越,两个口号的更替。

  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机制,在亨通集团内部构筑了一个无形的平台,一系列战略举措得以顺利出台、实施,为科技创新机制提供了有效支撑:

  在亨通集团最近召开的会议上,董事长崔根良多次强调:“亨通要从制造型企业向研发制造型企业转变,从产品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转变。”这无疑传递出一个信号:亨通要挺进“蓝海”,转型升级是必然之选。如何转型升级?就是创新,持续地创新。“不创新,明天就会落后,后天就会淘汰。”崔根良曾不止一次地这样表示。亨通集团能有今天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企业持续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先要把我们的产品打出去,产品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达到一定市场占有率,我们就要考虑资本、技术输出。如果没有全球的布局,何谈全球的市场,何谈国际化?”崔根良说,“一家企业不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它的国内竞争力也不会持久。”

  许多同行在为如何应对危机而头疼时,亨通为何对市场有如此的信心?显然来自亨通高层的审慎研判。目前亨通光电的光纤产能已达2000万芯公里,相当于1998年全球光纤产量,也相当于日本光纤总用量的2倍,相当于南美、非洲所用光纤的总量。同时,中国的产品较国外产品价格低20%-30%,在这样的价格优势面前,扩大市场份额只是时间问题。2011年,亨通光缆出口量占到总产能的10%,到2013年,这一比例有望提升到30%,2015年提升到50%。

  在亨通20年的科技创新之路上,让亨通人印象最为深刻、心情最为澎湃的一次创新当属光纤预制棒的自主研发投资六亿,耗费近四年,没有一种必胜的信心和必成的决心是无法完成的。

  通过科技创新,亨通正在走一条主动转型的升级之路。“如果说,今天很多企业都是在面临压力后才被迫转型升级,那么亨通走的却是一条主动转型升级之路。科技创新是亨通发展的主旋律,转型升级是亨通企业的常态。”崔根良表示。

  无形平台支撑起科技创新力量

  超高压海缆基地建设的过程,可以视为亨通持续迈向产业高端、实现转型升级的缩影。亨通20年的发展历程,也暗含着一次次转型升级的过程。不难看出,亨通的转型升级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由低向高转型,由单向全转型,由产向研转型,由内向外转型。

更多光缆新闻,欢迎咨询:

公司电话:0731-89722718                 公司传真:0731-89722708

业务电话:15211037079                   公司网址:
www.gl268.net